期待好久了,

這部譯名真的很多,小說血色童話,瑞典電影血色入侵,然後是這部好萊塢電影,嗜血童話,

其實翻的都不錯,也都滿有意思的,但還是原書名最完美:讓對的人進來,

這是瑞典原文書名,也是某位知名的同志歌手的名曲(熊熊忘記名字了),

也是整個故事的主題核心,讓對的人進入你的心中,

但臺灣市場幾乎都是以吸血鬼以及血腥來當賣點,這其實很糟糕,

因為不只是吸血鬼,她是劇情片是藝術片是感情片,特別是友情以及愛情,

原著小說以及瑞典原版電影不知道看了幾次,個人以及各界的評價也甚高,

而好萊塢改編的此片雖稱不上完美,但也是好看,只是刪除了不少地方,

瑞典版則是更完整也更忠於原著(也許是原著作者也有參與編劇的關係),

但也可以看出美國以及歐洲的口味差異,和導演對於原著的詮釋,各有千秋,

雖然瑞典版更為冷調節奏也更慢,但對於情感的刻畫以及人物的描寫也更為細膩且深層,充滿後勁又餘韻無窮,

好萊塢版則是把重心完全放在兩位小主角身上,且對於血腥的部份更為多加著墨,浴室那段超多人嚇到的,

雖然也沒有脫離原著太多,但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明顯拍出小男孩父親是gay的部份,以及酒館和那群朋友,

還有維多利亞是自殺的,是她叫護士打開窗簾自願被燒死的,且她變身後被貓攻擊那段也沒拍出來,

其實美版刪掉以及簡化了很多劇情,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就是,只是就沒那麼藝術沒那麼美了,

這也是我覺得遺憾的地方,因為可以對於背景有更多的認識,還有Eli(也就是Abby)從浴室出來被看到下體有疤那段,

少了這段感覺就差很多,因為原版中雖然小男孩看到了Abby下體沒有任何東西(沒有小JJ也沒有小MM),只有疤,但他只驚訝了一兩秒就沒事了,

這也是重點,就算你知道對方是吸血鬼,就算你知道對方永遠不會老,就算你知道對方跟自己同性,但就是愛,這就是愛,

也可能是早已先看過原著以及歐版,所以多少會有刻板印象,且改編的東西,也不免被拿來互相比較,

但由此也可看出各地所喜好的口味,可能導演覺得那些沒必要,不會影響到故事,所以刪去了,也可能是想拍出和歐版以及原著不同的味道,

不過美版在Abby跟他的假父親的關係這部份就處理的相當不錯,跟歐版有的比,都很棒,這也是我很喜歡的部份,

而最後的結局也是大同小異,不過歐版有把他們最後敲的摩斯密碼(I love You)翻出來,美版的沒有,這也是可惜之處,

如果有看過電影的原著小說會更明白電影中一些人物以及事物的意義,比如那個老人,他其實是老師,因為被檢舉戀童,而被迫離開學校,

而他和Abby的相遇,其實更像是各取所需,老人是愛上孩童的人,Abby是需要有人跟她一起生活需要有人幫助她或是說協助她,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的,

而Abby和小男孩之間,其實是有著看似淡淡的其實卻很深層的愛情,而且這情緒是有漸層的,雙方慢慢的由困惑、不安轉變成接受和喜歡,

而原書名: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Let the right one in 讓對的人進入),更是一語道破這其中的奧意,

就像Abby吃了糖果吐的那一段,原版中她一開始有說她不吃也不能吃,但為了小男孩,她還是吃了,所以就吐了,這邊沒拍完整很可惜,

但電影(不管歐版美版)把Abby跟老人的關係拍的更像情人,也有著和原著不同的味道,也更為淒美而戰慄,

就像很多人看完的感想,小男孩就是以後的老人,但Abby真的沒有愛過他們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當有了愛,便會為對方全心的犧牲奉獻,所以才說這是愛情故事,只是以血腥和驚悚所包裝的純愛故事,

而需要被邀請才能夠進入的這個古老的吸血鬼禁忌也被運用的很好,也是呼應到主題,讓對的人進入,

至於主要的演員部分,Chloe真的好美,根本就是個小公主啊,跟她以前給人的印象差很多,原著中人物的感覺也有演出來,

而歐版的則更是美,是那種會讓你覺得不存在於這世間的美,很像天使,所以詮釋Eli這個主角起來也更有味道,小男孩的話,則是差不多,

整體來說好萊塢的也是相當不錯,到時我也會買回來收藏,但以個人的口味來說雖然是很好但沒有超越瑞典版,

也強烈建議喜歡的人找時間把瑞典版電影跟小說也看完,會有更深的體會以及感動,

而且對於許多背景故事和人物和Eli(Abby)的身世等也有更為詳細的交代,

真的是神作,經典中的經典,真的很推薦大家都去看,當然,也絕對不能錯過歐版電影跟原著小說!!

延伸閱讀:http://kalamazoo.pixnet.net/blog/post/23905673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lamaz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